首页 > > 新闻快讯 > 正文

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之王小东院士专场成功举办

2018-06-19 11:07:54

 
    5月31日,王小东院士讲堂专场——“科学·哲学·艺术·建筑”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成功举办。讲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王小东院士主讲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持。中国建筑学会仲继寿秘书长等来自各学术团体、设计机构、建筑院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讲座。王小东院士与听众们分享了他对于如何创新,如何让理性与非理性的建筑学与艺术、哲学融会贯通的思考及感悟。当日,现场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

 
 

    科学·哲学·艺术·建筑讲座开始,王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与清华诸位老一辈院士们在清华的交集,充分说明了他勤奋好学、刻苦努力的品质。他提到:1962年,我毕业实习来到清华,当时我还到梁先生的家里面去,在梁先生家的他小二楼里,林先生的堂弟给我讲了很多梁先生和他们的事迹。这些年来我和清华的前辈们交集很多。
    随后,他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的建筑思想及心得。王院士分别从思考背景、变化的哲学、变化与建筑本原、空间建筑变化、变化中建筑本原的复杂性、变化中的建筑选择和评价、普世的真相及争论中前行的风景园林科学等方面做阐述。
    “作为哲学的变化来说,中国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。中国的哲学里最早非理性、形而上的东西多一些,而西方则主要是理性的东西多一些。西方的哲学进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后,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高度有了巨大的发展,但是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,矛盾暴露的很多。历史终结了吗?不。历史还在前进。我们还要探讨新的道路,在这个时候,中国传统的思维和西方的理性思维,很需要互相补充起来,才能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。另外科学发展,也颠覆了人们的认知。再加上变化和不变化的不确定性,导致今天在科学研究里,边缘学科慢慢忽视了哲学,我觉得我们今天很多学术的发展,最终可能要归结到数学和哲学里面去。所以对很多理论的质疑,对圣坛的挑战,还有非线性的思维成为主流。没有永恒。”

 
王小东院士水彩作品
    “我认为建筑的本质,就是满足人类对生存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增长需求的空间。建筑有其空间特征,如果没有这个特征,我们就很难界定什么是建筑了。但是本原在变化中的空间无定形,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段多样且随时在变化,所以,我们必须持续的思考,要分清建筑和为建筑的界限。”
    “对信息掌握不足,认识不全面。急于形成所谓的系统性、权威性的建筑理论,导致理论静态化,失去指导意义。这是我们人类对于建筑的认识主要通过直觉和符号的局限性所在。他认为:应以变化的观念,视野更开阔的去研究建筑理论,建筑是变化的,不是死的。”
    “需求是很复杂的,不是那么简单的。需求的基本层次,满足精神上的需要,还有物质上的需要,当然还有想象超越现实,对于事实有另外更高的要求。我们也不能过多的非理性,把建筑当作纯艺术。”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   “作为建筑师,我们的职业准则是尊重人、尊重社会、尊重历史、尊重环境、高水平的鉴赏力,关注民生。这是作为建筑师来说我们的底线。”
    王小东院士认为,不能以普世为借口不管这个国家的地域、环境、人文等具体条件把建筑强加于此地的行为。


 
    最后,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致结束词,并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赠送王小东院士“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”纪念牌,并同赠《梁思成——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》、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2017年作品集》。
 
    此次王小东院士演讲为“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”第五站,本次系列活动将于2018年全年持续举办。